
开篇的话
这里是上海,一座梦想之城。拥有不同肤色、说着不同语言,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正在书写他们独特的人生篇章。在一次次的探寻和交流中,他们感受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包容与活力。
在这里看见“梦想”。漫步校园,有人跨越山海,汲取知识的养分。街头巷尾,有人穿梭于写字楼间,为未来拼搏。
在这里看见“成长”。他们学习在跨文化环境里沟通协作,在挑战和压力下保持高效,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全新的自己。
在这里看见“生活”。咖啡的香味,音乐的回响。他们走进弄堂,探寻老上海的风韵,也登上高楼,俯瞰魔都的璀璨。
融入这座城市的肌理,这群外国年轻人渐渐也成为“上海故事”的一部分,映射出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上海,也因他们的到来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这一次,我们带上“放大镜”,跟“Z世代”中外朋友们一起,通过跨文化对话,通过城市漫步,用一种独特和深入的方式“发现”上海藏在种种日常里却不太为人所知的“微表情”。
这是外国年轻人眼里的“花样”上海,这也是“有梦者”在这座城市里燃起的“小宇宙”。
“魔都放大镜”,值得期待!
“别叫我老外!我是‘老内’!”武康大楼前,这段“中”气十足的谈话让路人纷纷驻足。说这话的赛亚顶着一头金发和西方面孔,脱口而出的却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
阳光洒在这座标志性的建筑上,也照亮了镜头前这对特别的姐弟——莉乐和赛亚。他们来自美国,从小在上海长大。他们用自己的故事,展示了在上海这座城市里,“归属感”可以拥有如此生动的诠释。
融合多种文化
“从武康大楼能看到它与周围建筑的风格碰撞。”目前正在上海读高中的弟弟赛亚说。这个在美国出生、在上海成长的少年,对这座城市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在他眼中,武康大楼与周边现代建筑的和谐共存,恰如他们在上海的生活状态——既保留着美国文化的一些特质,又深深融入了这座东方都市。
这是一次特别的城市漫步,“老外面孔”的莉乐和赛亚带着我们几个中国人“逛上海”。“上海最酷的一点就是非常多元,融合了各种文化。”莉乐微笑着补充,“所以人们来到这个地方,会觉得有回家般的亲切感。”
今年21岁的莉乐是华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四的学生,在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她发现很多国际友人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这让她萌生动力,要以自己的努力来改善这一状况,莉乐对中国传统民族服饰情有独钟,她参与拍摄的“外国人挑战穿齐56个民族服饰”短视频在社交媒体上火出圈。
“局内人”的憧憬
在接受采访时,莉乐常常会用到“我们”这个第一人称,比如,“我们上海……”她已将自己视为这片沃土的一分子,“我从来没觉得自己像个外国人”。
这份归属感是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自然而生。莉乐熟悉这座城市的不少角落,知道哪里有好喝的咖啡,哪里有有趣的小店。当走进“big bamboo”餐厅时,姐弟俩还能准确地找到小时候曾经玩耍的地方。
在上海成长,也在这里构建自己的未来。莉乐对世界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想要继续探索,而赛亚新近的目标则是考上北大。
这对姐弟的上海故事正规实盘配资,映射了这座城市最动人之处:这是一座梦想之城。
广升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