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吴玉华
2025年以来,受地缘冲突等外部因素影响,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持续冲击实体企业经营。新湖期货总经理金玉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期货市场通过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和资源配置三大功能,正成为稳定市场预期的关键工具。然而,当前企业在套期保值中仍面临认知不足、品种缺失、资金约束等五大“堵点”。对此,金玉卫提出强化交易者教育、加快品种创新、优化监管政策等系统性解决方案,以打通期货服务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
创新服务模式:
期现业务助力产业链降本增效
记者了解到,2025年上半年,新湖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新湖瑞丰通过期现业务服务中小微企业超600家次,现货贸易额逾40亿元,场外业务新增名义本金近60亿元,显著助力企业降本增效、保供稳价。其创新模式如纸浆产业链的基差贸易、场外期权定制服务及天然橡胶“稳产行动”,有效打通产业链堵点,转移市场风险,实现多方资源高效配置,惠及上下游企业及农户。
“2024年4月以来,新湖瑞丰依托期货市场套保功能,以‘期货价格+协商基差’为框架的点价交易模式,为河北省保定市数百家中小规模生活用纸厂提供基差贸易服务。”金玉卫说,新湖瑞丰一方面为上游纸浆企业提供确定性销售渠道,缩短它们的资金回笼周期,缓解库存压力;另一方面,协助下游用纸厂建立弹性库存管理机制,提前锁定原料供应,避免生产中断风险。新湖瑞丰利用远期合约对冲原料价格波动,使下游得以固定采购成本并压缩仓储、物流等刚性支出,整个服务整合了分散的销售网络,减少了中间商层级损耗,上游得以降低营销成本、收缩风险敞口。由此,区域市场“生产—流通—加工”环节的堵点被打通,且供销两端的风险被定向转移至期货市场,从而实现产业链整体运营成本的集约化管控和多方资源的高效配置。
他表示,新湖瑞丰场外业务增长明显,通过场外期权帮助不少企业进行更灵活的风险管理。相比传统期货、场内期权等标准化工具,场外期权具有结构灵活、交易定制、门槛适中、风险可控等特点,更能匹配中小微企业“多样化、阶段性、碎片化”的经营风险管理需求。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定制化的场外期权在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定经营方面的作用持续增强,服务客户参与场外衍生品的热度在不断提升。
在上期所组织的2025年天然橡胶“稳产行动”中,新湖期货、新湖瑞丰与广东省广垦橡胶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天然橡胶项目已经获准立项,计划覆盖天然橡胶现货数量4000吨。该项目自2022年启动以来,已连续三年成功实施,新湖期货累计承担天然橡胶对冲8720吨,项目结束通过“二次结算”方式为当地胶农提供收益548.89万元,有效解决了橡胶产业链中胶农和胶企的实际困难。
从“不会用”到“高效用”:
实体企业期货套保仍面临多重瓶颈
在期货市场为投资者和企业提供稳定的预期基础的同时,目前我国实体企业在利用期货工具对冲风险时仍面临多重困难。金玉卫表示,首先是人才与认知障碍。尤其是中小企业及传统行业,通常缺乏专业团队,对衍生品认知不足,套保操作易偏离为投机,从而导致额外风险,因此对于期货工具“不会用、不敢用”,企业通常缺乏完整的内控体系,套保决策流程不规范,风控机制薄弱,难以应对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变化。
二是期货品种本身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品种覆盖不足,一些关键小金属、细分农产品、电力等缺乏对应的期货品种,部分产业链无法实现全链条套保。新上市品种及非主力合约容易面临流动性不足问题,进而增加套保成本和执行难度。最重要的是,由于期货合约是标准化产品,但企业需对冲的现货品种、区域价格差异大,导致基差风险上升,增加了对冲难度。
三是场外工具门槛高。场外的定制化成本相对较高,场外期权需承担对手方信用风险,中小企业难以满足保证金要求,而风险管理公司承接规模有限,又无法匹配大型套保需求。同时衍生品交易的会计处理、税务合规复杂,企业面临专业财务支持和合规方面的障碍。
最后是资金与制度仍存在约束。高比例保证金将占用企业流动资金,尤其对金属生产等资金密集的企业形成负担;而风险管理公司缺乏金融牌照,难以通过银行授信解决企业套保融资需求。
此外,当前实体企业需求已从“是否用期货”升级为“如何高效利用期货工具”。在金玉卫看来,期货行业需从工具端、服务端、生态端三方面突破,从交易所层面补全品种短板、降低流动性摩擦;从期货公司层面提供全周期、嵌入式的风险管理方案;从政策监管层面提供政策支持与跨机构如银行、保险等的协作,构建“风险进场,人不进场”的轻量化参与模式。
破解五大堵点:
打通服务实体经济“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期货市场在服务实体经济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金玉卫认为仍需打通几个关键“堵点”:首先,企业认知与能力不足,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对期货工具的功能和操作原理存在认知偏差,缺乏专业风险管理团队和实操经验。例如,部分企业将期货视为投机工具而非风险管理手段,导致套保策略不当;国有企业受制于严格的考核要求和复杂的审批流程,运用期货工具的灵活性受限。
第二,品种与工具覆盖不足。尽管期货品种已覆盖农产品、金属、能源等领域,但新兴产业及区域性特色农产品的个性化风险管理需求仍未充分满足。例如,碳酸锂、工业硅等新能源品种虽已上市,但氢氧化锂、铂、钯等细分期货品种尚未推出;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滞后,难以满足企业对非标商品的对冲需求。
第三,资金压力与流动性制约。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现金流紧张问题,参与期货套期保值需占用保证金,融资渠道有限进一步加剧资金压力。此外,外汇期货等工具的缺失使外贸企业对冲汇率风险存在困难。监管政策与考核约束,国有企业套保业务受限于年度保值规模上限、持仓期限限制等规定,难以灵活应对长期市场波动。
第四,期货行业过度竞争导致服务价值被低估,部分机构陷入低水平价格竞争,服务专业性不足。同时,专业人才稀缺,尤其是熟悉期现结合、衍生品设计的复合型人才,影响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和广度。
针对上述问题,金玉卫建议:一是强化交易者教育与人才培养,建立多层次培训体系,为企业提供期货工具应用、风险管理策略等培训,推动校企合作,定向培养期货与产业结合的专业人才,鼓励期货公司与高校联合开设特色课程。
二是加快品种创新与工具扩容,优先推出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品种(如氢氧化锂、铂、钯期货),并优化合约设计以贴近现货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场外衍生品市场,允许期货公司开展非标商品期权、定制化互换等业务,满足企业个性化对冲需求。
三是优化资金支持与流动性管理,降低套期保值保证金比例,大力推广组合保证金制度,减轻企业资金占用压力;引入做市商制度,提升低流动性合约的交易活跃度;同时,扩大QFII可交易品种范围,吸引境外产业客户参与,增强市场深度。
四是完善监管政策与考核机制,放宽国有企业套保业务限制,允许根据经营周期灵活调整持仓期限,并优化套期保值盈亏会计处理方式,减少考核压力;丰富期货公司金融牌照内涵,通过融资、跨境衍生品等业务,形成“场内+场外、境内+境外”的综合服务能力。
五是加强国际合作与定价权建设,推动人民币外汇期货上市,为外贸企业提供标准化汇率避险工具。扩大特定品种对外开放,吸引境外投资者参与,提升中国在大宗商品市场的话语权。
金玉卫还表示配资论坛,期货公司和风险管理子公司需要进一步发挥服务职能,协助产业链企业通过基差贸易、含权贸易及衍生品业务降本增效,打通现货、期货市场“最后一公里”的服务落地堵点。(本专栏由中国期货业协会、中国证券报联合推出)
广升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